健身去哪兒?這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相當關注的話題,也是各級政府一直在下大力氣解決的問題。日前,我市公布了一組數據:“十三五”期間,我市各級政府累計投入300多億元用于體育基礎設施建設,連續6年將增加體育設施建設列入市政府為民辦實事項目,共建成各類健身步道1400公里,建成鎮級以上體育公園112個。筆者在叫好同時,建議加強“三度”。
建設健全發展機制,讓公共體育服務有“高度”。要想實現公共體育場館基本公共服務規范化、有序化、標準化,就需實現公共體育基礎設施普及化,增加城鄉公共體育場館覆蓋率,提升地域公共體育服務意識。當前,公共體育服務領域仍然存在地域不同、城鄉差距、職業各異、個體體驗、整體供給等方面問題,急需通過改革創新、實踐摸索、經驗總結,健全治理規制來彌補服務鴻溝、消除人際差異。完善“身邊的場地”事關民生福祉,從構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的角度來說,要求相關部門工作方式、內容、理念等都要有所轉變,圍繞社區健身設施、體育公園、健身步道、體育綜合體等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建設,相關各方積極展開合作。
促進特色活動開展,讓公共體育服務有“溫度”。公共體育活動供給不僅要看“有沒有”,還得看“好不好”“準不準”。應尊重歷史傳統和自然稟賦,堅持目標導向、問題導向,以群眾需求為先,開展人民群眾積極參與、好評度高的公益性體育活動。要廣泛宣傳動員社會各界參與全民健身運動,聚集各類運動協會、體育企業、運動場館等體育資源,對接文化特色,因地制宜,深入挖掘、發展鄉村特色和地域特色體育活動。
規范場館使用模式,讓公共體育服務有“態度”。民有所呼,我有所應,服務群眾就是要辦好群眾想辦的事情,解決好群眾突出的問題。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幸福生活的新追求,創新公共體育服務新模式,進一步推動健全政府主導、社會協同、公眾參與、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。要堅持場館的免費、低收費開放服務規范,對老年人、殘疾人、學生、軍人、消防救援人員和公益性群眾體育賽事活動提供更優惠服務,量化要求更加細致,把實事辦到群眾心坎上,才能交出一份群眾滿意的服務“成績單”。
請輸入驗證碼